禅茶一味


设置字体大小:【 】 【打印】 【页面调色版  发布时间:2013-05-28 点击次数:


         夹山寺为楚南名刹,历史悠久。据考古发掘文物,远在魏晋时就有庙宇建筑。唐懿宗、宋神宗、元世祖曾先后下诏敕建,故有"三朝御修"之盛名。全盛时期,有正殿九迸,占地百亩以上,故有"骑马关山门"之说。
   夹山作为源远流长的佛教圣地,文史资料及历代州县志上均有记载,寺院现存碑铭颇丰,也是重要的佐证。
   游夹山、览古寺、品禅茶,已成为历代僧人、文人的雅事,如唐朝著名诗人李群玉《夹山寺上方》诗云:"满院泉声山殿凉,疏帘微雨野松香。"五代人周朴认为这里是终隐的住处:"为报五湖云外客,何妨到此老林泉。" (《天门灵泉院》)。吟咏夹山参禅品茗之作就更多了。如明·水之文诗:"陇麦正堪作饭,溪泉尽可烹茶。一点禅心自定,世间俗事天涯。"这些弥漫着禅机茶香的诗句,表现了夹山作为茶禅源头的神姿天韵。

禅茶一味圆悟克勤手书原籍(从日本影印)

    

 

     石门夹山--中日茶禅文化的源头

  一、石门夹山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"茶禅一味" 
   (一)石门夹山优越的自然环境,为茶禅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
  石门夹山,位于古称"神仙窟宅"的澧阳平原,山接武陵,泉通洞庭,水土沃饶,人文早蔚,是湖湘文化重要中心地。与郭沫若一道留学日本的石门籍学者申悦庐教授,曾撰文把夹山历史文化分为3个重要时期:一为唐代善会大师开山讲法时期;一为两宋圆悟碧岩评唱时期;一为明季清初李自成禅隐时期。更加难得的是每个时期都为华夏文明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遗产,弥足珍贵。特别是夹山作为中国和东亚"茶禅一味"最早的发祥之地,其历史地位更不容忽视。
  夹山风景优美,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的生长。夹山特产"牛抵茶",远在宋代即被列为贡品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先生在所著《中华茶人手册》"中国茶叶之精华"一章中,对历代贡茶曾具表详列。由唐到清,主要贡茶17种,石门夹山牛抵茶即在其中,而且与四川"蒙顶云雾"、福建"武夷茶"等并列8大名茶,早在宋以前即钦定为贡茶。陈宗mào主编的《中国茶经》介绍更为详细,明确指出:"牛抵茶早在宋代己被列为贡品。元、明以来,每年茶季前,朝廷都要派员到牛抵茶产地监督采制,制后全部运至京城。"
  好茶还需好水泡。作为夹山3大名胜之一的碧岩泉,是泡茶难得的优质泉水,"香茗佳泉",相得益彰。碧岩泉甘甜清冽,历干秋万代,到现在依然喷珠吐玉,令人叹为观止。
  夹山古寺,远追唐宋。置身于夹山好山好水好茶之中的佛门僧侣,得天独厚,于阵阵佛乐声中,尽享袅袅茶香,修心养性,品友敬客,普施甘霖......就在夹山雅静、清寂的禅堂里,实现了茶与禅的结合,形成了"茶禅一味"的宗教哲学理念和人文美学精神。 

   (二)夹山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"茶禅一味"  

  夹山寺为楚南名刹,历史悠久。据考古发掘文物,远在魏晋时就有庙宇建筑。唐懿宗、宋神宗、元世祖曾先后下诏敕建,故有"三朝御修"之盛名。全盛时期,有正殿九迸,占地百亩以上,故有"骑马关山门"之说。
  夹山作为源远流长的佛教圣地,文史资料及历代州县志上均有记载,寺院现存碑铭颇丰,也是重要的佐证。
  游夹山、览古寺、品禅茶,已成为历代僧人、文人的雅事,如唐朝著名诗人李群玉《夹山寺上方》诗云:"满院泉声山殿凉,疏帘微雨野松香。"五代人周朴认为这里是终隐的住处:"为报五湖云外客,何妨到此老林泉。" (《天门灵泉院》)。吟咏夹山参禅品茗之作就更多了。如明·水之文诗:"陇麦正堪作饭,溪泉尽可烹茶。一点禅心自定,世间俗事天涯。"这些弥漫着禅机茶香的诗句,表现了夹山作为茶禅源头的神姿天韵。  而作为夹山茶禅文化的杰出代表者,则应首推唐之善会与宋之圆悟两位大师。
  善会(805一881)人称"夹山和尚",俗姓廖,广东砚亭人。
  《中国禅宗通史》(杜继文、魏道儒)中,将善会称为"夹山的弄潮人"。善会于咸通八年(871)"定居夹山,聚二百众,自成一个农禅基地。"有眼不窥天子乐,目前且取老僧歌。"他于夹山首倡茶禅境味之说。日本当代禅学专家秋月龙氓在其名著《禅海珍言》中,以"茶禅一味"为题介绍了这样一则公案:"夹山和尚喝完一碗茶后,又自斟了一碗递给侍僧。侍僧正欲接碗,和尚陡问:'这一碗是什么?'侍僧一时语塞。"秋月认为这便是"茶禅一味"最初的史迹。
  的确,夹山和尚"这一碗是什么"一问,问得天真,问得奇兀,谁都答得出,谁也说不清,引得历代茶人禅者,文人学士,咀嚼寻味,冥思探求,作出了许许多多妙义无尽永远也答不完的答案。而他自已"猿抱子归青嶂岭、鸟衔花落碧岩泉"的"夹山境"偈联,则为这一问交出了最早、最美、最充实也是最典型的第一卷。
  《祖堂集》卷七载:夹山和尚自号"佛日",人问:"日在什么处?"对日:"日在夹山顶上。"......问:"如何是夹山境地?"对日:"猿抱子归青嶂岭,鸟衔花落碧岩泉。"这便是干古流传的"夹山境"名偈。这里指的"夹山境"当然不是单言夹山的自然环境,主要还是指夹山的禅境、茶境、 "茶禅一味"之境。湖南师大蔡镇楚教授在所撰《茶禅论》一文中说:"夹山和尚因茶悟道,得夹山境地者,于禅宗机缘,启迪尤深。唐五代禅宗中的 "夹山境地",是最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茶禅机缘,茶禅境界。
  善会大师的"夹山境",表述了夹山"茶禅"境界,为"茶禅一味"说奠定了基础。而明确提出"茶禅一味",并从理念上发扬光大的则是两宋时期的圆悟克勤。
  圆悟克勤,也称佛果克勤,宋代高僧。四川彭县人,俗姓骆。宋政和初年(公元111年)应承相张商英之邀,在夹山说法近十年。
  圆悟克勤的弘法活动和学术成就,是与夹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。圆悟是夹山佛学与茶禅文化的杰出代表,这一点,许多学者在其著作中都作出了充分的肯定。
  周裕锴先生在《禅宗语言》一书中,论及夹山对《碧岩录》成书的影响时写道:
  徽宗政和年间(111一118)克勤住持湖南湾州夹山灵泉禅院时,应参学门人之请,评唱雪窦重显的《颂古百则》,门人记录汇编为《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》又名《碧岩录》。尽管克勤早在住持成都昭觉寺时就开始讲解雪窦颂古,但在夹山这充满禅意诗情的地方,他的讲稿才真正成形。因此《碧岩录》不仅以剖析禅理著名,而且富有文学色彩......
  《碧岩录》以夹山的象征"碧岩"二宇命名,实为夹山千古殊荣。吴言生在《禅宗哲学象征》中对此作了介绍:"圆悟克勤在住持碧岩等地时,应无尽居士张商英和门人的请求,根据禅林的需要,宣讲唱说了雪窦重显的《颂古百则》,门人记下了它汇集成书。因为丛林称夹山为碧岩,所以这本书就叫做《碧岩录》。"
  对《碧岩录》一书的价值和影响,更不乏热情赞誉和击节颂扬。台湾佛光出版社出版的《圆悟克勤大传》中有这样的评价:"禅僧们都把它视为最主要的经典,人手一册,朝暮诵习,以至出现了《碧岩录》热,《碧岩录》成为古今公认的"禅门第一书"。......《碧岩录》反映了中国文化最高的美学特征--诗禅合一。其机锋峻峭的公案,精金美玉的言辞,充满灵性的禅悟体验,都令人惊叹不已。"
  当时名臣张商英在听了圆悟谈法之后,喜孜孜地说:"美哉之论,岂易得闻乎!"张于是视克勤为禅宗的管仲,并以师礼留居夹山。(李哲良《中国禅师》)
  总之,克勤与夹山,情深缘笃名紧相连,功业与共。后克勤奉诏迁金陵蒋山、镇江金山等地,于东南沿海名刹,传碧岩宗法,授碧岩茶道,帝赐法号,声誉大振,使石门夹山的茶风禅光,得以传遍吴、越、闽大地,远及朝鲜、日本等东亚各国,大大促进了茶禅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发展。

   (三)石门夹山"茶禅祖庭"的历史地位,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 

 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,一直对夹山寺院的修复建设和夹山茶禅文化的发掘弘扬极为关切,曾先后为夹山"大雄宝殿","天王殿"、"灵泉禅院"题词,并赠"茶禅一味"墨宝一帧,表示对夹山作为茶禅文化源头地位的珍重。
  中国佛学界泰斗,中国茶禅学会理事长吴立民先生,热情为石门夹山题词:"茶禅一味夹山寺,茶道源头《碧岩录》。"以简约精炼的语言,明确清楚地表达了夹山孕育了"茶禅一味",《碧岩录》开辟了茶道之源。
  此外,不少当代国内外茶文化、禅文化专家学者,如秋月龙氓、王志远、潘桂明、丁文、滕军等等,在其研究著述中,对夹山和尚、圆悟《碧岩》,在中国和东亚特别是日本茶道中的地位和作用,进行了大量深入和卓有成效的探讨。
"花落碧泉山自幽,听钟品茗话源头。"改革开放以来,慕名前来夹山寻道问祖者络绎不绝。1992年3月,日本里千家茶道专家多田侑史先生率团30多人来到夹山,他深情地掬起一捧碧岩泉水、一饮而尽,慨然叹日:"今生可以瞑目了!"多田先生又兴致勃勃地用汉字写下"鸟衔花落碧岩前,猿抱子隐翠嶂后",并说:"这两句诗多美,多富诗意呵!在日本茶文化界,几乎无人不知它的出处和内涵,这就是石门夹山寺的开山祖留下的千古绝句。我们日本茶人,在茶道活动场所,都有这样一幅挂轴,主人客人在这种诗的意境下安静下来进行深刻的情感交流。"多田先生的这番话,表达了中外茶禅者对夹山茶道精神和茶禅境界的景仰和趋同。 
  二、石门夹山茶禅文化对唐宋以来我国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 
  以圆悟克勤为代表的石门夹山茶禅文化,在孕育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,对我国茶禅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,都曾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  第一、启迪了宋明理学的构建。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教授在《如何修证佛法》一书中写道:"圆悟克勤是个了不起的禅师。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人物。严格研究起来,宋代理学家的思想发展,及修养的变化,都与圆悟克勤有关系。"具体内容就不细讲了。
  第二、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茶禅境界。茶禅阔步走进文学艺术各领域,产生了大量的茶禅诗词歌舞、书画曲文,留下不少旷世佳作。
  比如茶禅入诗,开辟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片新天地。"茶禅一味"在唐宋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正象我国茶文化专家林治先生指出的那样:"茶味是诗词的神韵。而诗词无佛,则诗词无灵、无境、无气、无味"(《中国茶道》),茶、诗、禅浑然一体而臻于极境。
  第三、茶禅天地造就了唐宋以来大批文化精英。在余悦先生主编的《茶理玄思》中指出:"'茶禅一味'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,也就成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。"茶禅新天地造就了大批英才,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。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重视:
  其一是茶禅境界有助于人性情的陶冶和人格的锤炼。"茶禅一味"中所追求的"和、敬、廉、清、怡、静......"等高远境界,对塑造人才精英的伟大人格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。
  其二是茶禅的叛逆精神。中国禅宗的基本命题是"人人皆可成佛",禅门从这种强调自性成佛、自尊自立的精神出发,以致敢于离经叛道,"呵佛骂祖",一扫儒学沉闷迂腐之气,给当时文人学者以强烈刺激,大大促发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。总之,中国有了茶禅文化,有了"茶禅一味"这团心灵智慧之光,近千年的中国文明史,便增添了许多耀眼的光辉。 
  三、石门夹山茶禅文化对日本茶道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 
  (一)中国茶禅文化决定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轨迹
  文化是没有疆界的。被视为日本文化瑰宝的日本茶道文化,其原态却是从中国"移植"过去的"唐物宋品"。滕军博士在《日本茶道文化概论》中指出:"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。"的确如此,日本茶道历史,可分为3个大阶段:首先,远在隋唐,当我国茶文化入"经"成"道",并与"禅"开始随缘联姻之时,即有多批日僧前来"留学",其中最有名者如最澄、空海、永忠等辈,最早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佛与茶,始展日本茶文化的"东风第一枝"。其次,两宋时期,我国禅宗与茶文化已达昌盛极时,"取经"的日僧茶人络绎不绝。名僧荣西两度入宋,定居中国24年之久,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,并著《吃茶养生记》弘扬中国茶文化,在日本再度掀起了茶的浪潮。再次,到公元 15一16世纪(相当于我国明朝)在中国禅宗教义和"茶禅一味"理念的刺激与引导下,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新茶道--草庵茶,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新一页,其先驱者便是村田珠光。 

  (二)夹山茶文化东传,开启了日本茶道之先河
  日本茶道界盛传"墨迹开山"之说。
  日本学者村井康彦在《茶的文化史》一书中指出:"谈起珠光,不能不提到他和一休大师的接触。在《山上宗二记》中也有记载,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的珠光得到了圆悟克勤(北宋禅僧,《碧岩录》的作者)的墨迹,并运用于茶道(茶室中挂的书画),这便是墨迹开山的由来。"
  关于日本茶道的成立,日本井口海仙的《茶道入门》作了这样的介绍:    村田珠光(1433一1502),义政时期奈良人,小名叫茂吉,年青时期非常喜欢茶,后进入京都大德寺真珠庵,跟随一休大师参禅。经过艰苦的修炼,最终成为一休大师的弟子,并从大师处得到了宋代中国的高僧圆悟禅师的墨迹。在修行中,从日常茶饭的茶水当中领悟了许多道埋,达到了"茶禅一味"的境界。
  在日本相类似史载还不少。如里千家茶道教本《茶道的基础》中也说: 村田珠光"因敬仰一休大师的德行,拜入其门下参禅。经过其艰苦的修行,一休承认他为弟子,并将圆悟的墨迹赠送给了他。在修行期间,珠光和一休大师共同研究、讨论,将传统的斗茶发展成为庄重严肃的茶道。"
  中国茶文化研究学者滕军博士在《日本茶道文化概论》中,对此也有大致相似的记载:
  珠光 19岁时进大德寺,拜一休宗纯为师。"珠光跟一休参禅,得禅之教外别传,并从一休处获得了印可证书一一  圆悟墨迹。圆悟克勤是中国宋代的禅师,著名的《碧岩录》的著者。这一墨迹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的标志,成为茶道界最高的宝物。......珠光得到这幅印可证书的墨迹以后,把它挂在茶室内最重要、最显著的位置一一  壁龛里。人们走进茶室时,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,表示对圆悟的敬意。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禅茶一味的道路。由此,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之开山。"
  同时滕军还在书中P39、P293,两次印正了圆悟印可证书的墨宝真迹,突出其史料的真实性,标明茶道与禅宗之间的法嗣关系。
  由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王志远主编的宗教文化从书《佛教禅宗百问》 (潘桂明著)中介绍说:日本后世茶道有"茶禅一味"之说,这一说始自我国宋代禅师圆悟克勤,手书"茶禅一味"四字。他将这4个字送与参学的日本弟子。圆悟的手书至今仍被藏于奈良大德寺。
  同样记载的还有中国茶文化丛书《数典》(姜青青编著),其中写道:"'茶禅一味'这是宋代禅师圆悟克勤书赠给参学的日本弟子的4字真诀。认为饮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,最宜参禅拜佛。"
  此类资料尚多、恕不一一赘引。目前国内外不少研究茶禅文化的著作,也都涉及到这段历史。纵览史料,同中有异:"同"在珠光得圆悟"墨宝真迹"而悟"茶禅一味",圆悟墨宝实为日本茶道之发韧;"异"在"墨宝"究为何物?是印可证书,是4字真诀,抑二者皆有,各论家所据不同?......总之,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考证的问题。
  但不论圆悟手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,我们都可以推断,曾师从一休的珠光对"茶禅一味"的独到领悟,实发端于圆悟手迹,日本茶道与中国茶禅文化在这里正式接轨,并走上了在世界独具特色的茶禅之道--日本茶道。
  珠光为什么把圆悟墨宝视为圣物顶礼膜拜,从而参悟出茶禅至境?我们认为,这决不会仅仅因为其手迹的书法价值,而主要是由于圆悟的人格修持、学说,是由于他的不朽名著《碧岩录》的价值。也正因为如此,作为圆悟弘法的圣坛、《碧岩录》的诞生地的夹山,被视为"茶禅一味"的源头,也是毋庸置疑的。 

  (三)夹山茶禅文化的精髓,升华了日本茶道的内涵
  1、夹山和尚的偈联,形象地涵盖了日本茶道的基本埋念。"和敬清寂"被称为日本茶道的"4谛",是日本茶道最重要的理念,是一种人生哲理、人生境界、人生艺术。"和敬"要求人们和睦相待、互敬互让,天下承平;"清寂"要求境净身洁,幽雅空灵,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,这是日本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。
  日本茶道的确取到了善会夹山茶禅境的真经。对夹山境,圆悟有过咏叹赞赏:"碧岩不离此处,此处不离碧岩,摄大干于毫端,融芥尘与刹海。""此处"即指"茶禅一味"的境界。他认为夹山境把一切都包容于其中了。"夹山境"与日本茶道境界上的契合,是不难看出的:青嶂隐隐,碧泉消渭,古猿抱子,飞鸟衔花,一切都是这么优美、宁静、祥和,无纷烦之惊扰,有亲和之谐乐;猿归嶂后,花落泉中,内蕴和静,暗寓寂隐,禅意盎然,哲韵隽永。"和敬清寂"4谛,全都涵盖在这种境界之中。
  2、日本茶道"4谛",植根于禅宗主体"无"的哲学范畴。所谓"无",即"本来无一物"的禅空观,也就是珠光所倡之"却人我之相",茶人入道,要忘记主观自我和客观世界,进入"梵我一如,物我两失"的境地。这种理念和境界,可以说是远袭圆悟,一脉相承。《碧岩录》中曾多处体现。如书中第13则"银碗盛雪",第40则"花如梦"、第80则"急水上打球"等等。且看第46则:镜清大师问弟子:"外面是什么声音?"回答:"下雨声。"镜清斥之为"追求俗物",他认为,只有把自己融入到盖天盖地的雨声中,雨即我,我即雨,物我玄会,才能进到"真人、真如"之境。心处于"无"即"开悟",开悟则观花为花,抚木为木,花外无我,我外无木。对一个茶人来说,端茶杯则心在茶杯,饮茶汤则心在茶汤,心处不持一物"无"之中,则"无一物中无尽藏",茶禅一味,其味无穷。
  3、"平常心是道"的禅宗理念,开启了日本茶道的"心中一则"。 圆悟出自禅门临济宗。临济奉行"平常心是道"。临济义玄禅语云:"佛法无用功处,只是平常无事"。《碧岩录》第二则即垂示"至道无难,唯嫌抉择。"日本秋月龙氓对此阐析说:"追求至道大禅,处处是路,路在这里也在那里。我们原本就活在道中,行在路中。而处处皆禅,只要我们拉开心眼体会它。"这种生活中"处处皆禅"、"平常心是道"的理念,集中体现为日本茶道"心中一则"。即千利休所说:"须知茶道无非是烧水点茶。"圆悟禅师语云:"了却平常心是道,饥来吃饭困来眠"。珠光对圆悟此种境界,早已心领神会,在仰怀圆悟墨宝时他己悟出:"佛法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形式,它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。对茶人来说,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,别无他求。"
  4、被圆悟誉为一旬贯古今的"日日是好日"理念,在日本茶道中得到充分实践。日本条道另一则重要理念"日日是好日",也可在《碧岩录》找到它的端源第6则云:云门宗主文僵禅师问众僧道:"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之前如何,我只问十五日之后如何?"随即又自答道:"日日是好日。"圆悟评唱说:"这旬话可以贯古今。"日本茶道中,珠光首倡"禅悦"之说,强调在品茗参禅中除去烦恼,拂却尘芥,将这种解脱的喜悦纯化为平静无欲,澄己茁过生,石门夹山--中日茶禅文化的源头彻空明的心态,便会体验到"日日是好日",所谓"春有百花秋有月•夏有凉风冬有雪。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"《碧岩录》第34则云:长沙和尚一日到山中漫步,徒问去哪里,答日:"去随芳草•归逐落花。"长沙和尚以漫步喻人生,去来自适自在,则无时无处而不乐。日本茶人十分欣赏。《碧岩录》展示给他们的人生天籁,并努力实践,力图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,无论自己的身边发生了什么事,都要认真地、不慌不忙地点好每一碗茶,在一次又一次的茶事之中体验"日日是好日、夜夜是良宵"的茶禅境界。茶道正是以这样一张迷人的笑脸,令岛国倾折而征服大和人心的。 

  综上所述,以善会、圆悟为旗帜的夹山茶禅文化,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,无论是从法嗣关系,师承角度,精神意境的趋同,还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层面上探究,都可定论石门夹山是中日茶禅文化的源头。

  夹山茶禅文化与日本茶道

  1、石门夹山茶禅祖庭地位得到广泛认同
  根据湖南石门夹山寺的文物古迹、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国内外学者最新研究成果,学术界普遍认为:石门夹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"茶禅一味",夹山茶禅文化的理念,为日本茶道的形成起到导引和奠基的作用。湖南石门夹山为中日茶禅文化的源头。
  在以炎帝神农为始祖的湖湘茶文化宝库中,夹山茶禅文化是一颗璀灿的明珠。正如施兆鹏、刘仲华在其所主编的《湖南十大名茶》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:"茶禅一味,它起源于中国,发源于湖南夹山。""茶禅一味的学术价值在于证实茶与禅的结缘,既发展了茶文化也发展了佛文化......其次,'茶禅一味'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。"石门夹山寺,古称灵泉禅院,位于素有"神仙窟宅"之称的湖湘澧阳平原。山接武陵,水通洞庭,风景优美,人文早蔚,是江南著名的茶文化之乡和禅门圣地。
  中国是茶的国度。自五、六千年前,炎帝神农氏尝草识药发现茶以来,中国人与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。"茶乃南方之嘉木",位于江南腹心地域的石门夹山,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极适宜茶的生长。夹山特产牛抵茶,远在两宋时期即被列为贡品,流芳史册,为夹山茶禅文化的促生提供了物质基础。禅,是佛教的中国化,最早流行在江南一带。禅宗的"一花五叶"(即五个宗派),其中四个的发祥地都在江南。到隋唐时期,江南禅风大昌。由于茶与禅"本色当行"相似相近,故一遇而互依互存,融为一体。文人墨客,寺院僧侣,品茶参禅,沿袭成风,真所谓"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茶香中!"
  夹山寺古,远追唐宗,名僧辈出,蜚声丛林。夹山还有天下难得的烹茗佳水"碧岩泉"。置身于好山好水好茶之中的佛门僧侣,得天独厚,于阵阵佛乐声中,歆享袅袅茶香,烫怀涤襟,普施甘霖......就在夹山寺静雅、清寂的禅堂里,唐善会大师吟出"猿抱子归青嶂岭,鸟衔花落碧岩泉"的千古名偈,宋圆悟佛果唱评成"宗门第一书"《碧岩录》,智光耀千秋,惠泽润天地,从而奠定了石门夹山作为中日茶禅文化源头的"祖庭" 地位。
  石门夹山"茶禅祖庭"的历史地位,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。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,一直对夹山寺院的修复建设和夹山茶禅文化的发掘弘扬极为关切,
  曾先后为夹山大雄宝殿、天王殿、灵泉禅院题词,并赠"茶禅一味"墨宝一帧,表示对夹山作为茶禅文化源头地位的崇重。中国佛学界泰斗、中国茶禅学会理事长吴立民先生,热情为石门夹山寺题词:"茶禅一味夹山寺,茶道源头《碧岩录》。"以简约精炼的语言,明确清楚地表达夹山孕育了"茶禅一味",《碧岩录》辟启茶道之源。
  自2003年以来,石门县人民政府与中国茶叶学会联合举办了多届"石门夹山茶文化联讨会",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石门是"茶禅之乡",中日茶道之源。湖南师大教授蔡镇楚在与曹文成、陈晓阳合著的《茶祖神农》一书中,论述湖湘茶文化渊源时,充分肯定:"猿抱子归青嶂后,鸟衔花落碧岩前"偈语描绘的'夹山境地',才是中日茶禅文化的真正源头;圆悟克勤《碧岩录》诞生地湘西石门县夹山寺,乃是实至名归的"中国茶禅之乡"。(资料来源:中国名茶网.公司http://www.zgmcw.cn/
  2、"夹山境地"偈联开启了日本茶道经典境界
  举世公认,茶道为日本的文化瑰宝。但说到日本茶道,却不能不溯源于中国;说到中国茶道,又不能不归根到夹山;谈到夹山茶道,更不能不问祖于善会。唐代夹山和尚善会大师,以他芳沁古今的"夹山境地"偈联,给昧昧众生以茅塞顿开的启迪,给中外茶禅文坛,留下了馨香永驻、品尝不尽的"茶禅一味"。善会(805~881)。俗姓廖,广东岘亭人。他于唐懿宗咸通八年(871)拄锡夹山,人称"夹山和尚",聚徒二百余众,自成一个农禅天地,与赵州从谂一南一北,相峙而立。终归化夹山,有墓现存。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教授这样评价他:"佛学三藏十二部,唯识、真如、般若,夹山和尚什么都会,都清楚得很。"善会是个悟性极高而又超逸的尊者,他"有眼不窥天子乐",寄情林泉,并于夹山首倡茶禅境味之说。
  日本当代著名禅学家秋月龙珉在其名著《禅海珍言》中,介绍"茶禅一味"的起源时,讲了这样一则禅门公案:夹山和尚喝完一碗茶后,又自斟了一碗递给侍僧。侍僧正欲接碗,和尚陡问:"这一碗是什么?"侍僧一时语塞。的确,夹山和尚的这一问,问得天真,问得奇兀,问得禅机淋漓,谁都答得出,谁也说不清,引得历代禅者茶人,文士墨客,咀嚼寻味,冥思探求,作出了许许多多妙义无尽永远也答不完的答案。秋月龙珉对此评议说:"自古以来,皆言茶味与禅味是同一种兴味。利休居士曾经说过,茶室品茗是修行得道的最好方法,人人都可以从这里找到佛祖的胜迹。"善会在这里以禅宗贯用的隐曲、含蓄、喝问的手法,于设问中埋伏禅机,启迪僧众要懂得茶中有禅,禅在茶中,茶禅共一味。因此秋月论定,这则公案就是"茶禅一味"最早的发迹。
  那么"茶禅一味"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?回答这个问题的还是善会大师自己。据《祖堂集》卷七载:夹山和尚自号"佛日",人问:"日在什么处?"对曰:"日在夹山顶上。"......问:"如何是夹山境地?"对曰:"猿抱子归青嶂岭,鸟衔花落碧岩泉。"这便是千古流传的"夹山境地"名偈。这里指的"夹山境地",当然不是单言夹山的自然环境,主要还是指夹山的禅境、茶境、"茶禅一味"之境,蔡镇楚教授在所撰《茶禅论》一文中说:"夹山和尚因茶悟道,得夹山境地者,于禅宗机缘,启迪尤深。唐五代禅宗中的"夹山境地",是最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茶禅机缘,茶禅境界。"
  "猿抱子归青嶂岭,鸟衔花落碧岩泉。"寥寥十四字寓天地之机玄,蕴万物之至性,体众象之本真,诗情画意中融汇着浓郁的茶情禅思。夹山为武陵余脉,山不高而翠,水不险而幽,这里有昔今如斯喷涌不尽的清泉可漱滤凡尘,这里有自在衔花之鸟,本能抱子之猿,一派和怡的纯然天籁:这正是茶人禅者所追求的那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在此参品,不仅可"顿悟"禅机,亦可饱享林泉雅趣。花落碧泉,猿归青嶂,暗示着本真的回归。善会在此化用了夹山当地一则人文典故:传说山中有一白猿,化而为女,名袁氏,入尘世。二十年后,又化猿归山,并于夹山寺壁题诗云:"无端变化几湮沉,刚被恩情伤此心,不如逐伴归山去,长啸一声烟霞深。",由偈联、传说和题诗交融成的"夹山境地",已杳然脱尽人间烟火气,唯留下沉醉千秋的"茶禅一味",任君细品。口中偈,便是大师眼中景、茶中味、心中禅。"茶禅一味",味尽在其中矣!(资料来源:中国名茶网.公司http://www.zgmcw.cn/

  "花落碧泉山自幽,听钟品茗话源头。"改革开放以来,慕名前来夹山寻道问祖者络绎不绝。一九九二年三月,日本里千家茶道专家多田侑史先生率团三十多人来到夹山,他深情地掬起一捧碧岩泉水,一饮而尽,慨然叹曰:"今生可以瞑目了!"多田先生又兴致勃勃地用汉字写下"鸟衔花落碧岩前,猿抱子隐翠嶂后",并说:"这两句诗多美,多富诗意呵!在日本茶文化界,几乎无人不知它的出处和内涵,这就是石门夹山寺的开山祖留下的千古绝句。我们日本茶人,在茶道活动场所,都有这样一幅挂轴,主人客人在这种诗的意境下安静下来进行深刻的情感交流。"多田先生的这番话,表达了中日茶禅者对夹山茶道精神和茶禅境界的景仰和趋同。

  3、夹山圆悟禅师的墨迹为日本茶道开山之宝
  文化是没有疆界的。日本神户大学教授包行洋撰文指出:"茶道源于中国,开花结果于日本的生活文化。"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,其原态却是从中国"移植"过去的"唐物宋品"。滕军博士在《日本茶道文化概论》指出:"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。"的确如此。日本茶道历史,可分三个大阶段,首先,远在隋唐,当我国茶文化入"经"成"道",并与"禅"开始结缘联姻之时,即有多批日本僧人前来"留学",其中最有名者如最澄、空海、永忠等辈,最早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佛与茶,始展日本茶文化的"东风第一枝"。其次,两宋时期,我国禅宗与茶文化已达昌盛极时,"取经"的日僧茶人络绎不绝。名僧荣西两度入宋,定居中国24年之久,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,并著《吃茶养生记》弘扬中国茶文化,在日本再度掀起了茶的浪潮。再次,到公元15~16世纪(相当于我国明朝)在中国禅宗教义和"茶禅一味"理念的刺激与引导下,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新茶道--草庵茶,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新一页,其先驱者便是村田珠光。
  关于日本茶道与夹山圆悟大师的法嗣关系,日本茶道界盛传"墨迹开山"之说。日本学者村井康彦在《茶的文化史》一书中指出:"谈起珠光,不能不提到他和一休大师的接触。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的珠光得到了圆悟克勤(北宋禅僧,《碧岩录》的作者)的墨迹,并运用于茶道(茶室中挂的书画),这便是墨迹开山的由来。"
  关于日本茶道的成立,日本井口海仙的《茶道入门》作了这样的介绍:村田珠光(1433~1502),义政时期奈良人。年青时期非常喜欢茶,后进入京都大德寺真珠庵,跟随一休大师参禅。经过艰苦的修炼,最终成为一休大师的弟子,并从大师处得了宋代中国的高僧圆悟禅师的墨迹。在修行中,从日常茶饭的茶水当中领悟了许多道理,达到了"茶禅一味"的境界。
在日本相类似史载还不少。如里千家茶道教本《茶道的基础》中也说:"村田珠光因敬仰一休大师的德行,拜入其门下参禅。经过其艰苦的修行,一休承认他为弟子,并将圆悟的墨迹赠送给了他。"
  中国茶文化研究学者滕军博士在《茶道与禅》一文中,对此介绍得更加详细。文章首先介绍了在日本茶道界流传的一段传闻。一日,村田珠光用自己喜爱的茶碗点好茶,捧起来正准备喝的一刹那,一休突然举起铁如意棒大喝一声,将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。但是珠光毫不动声色,回答说:"柳绿桃红"。对珠光这种深邃高远、坚忍不拔的茶境,一休给予高度赞赏。其后,作为参禅了悟的印可证书,一休将自己珍藏的圆悟禅师的墨迹传给了珠光。珠光将其掛在茶室的壁龛上,终日仰怀禅意,专心点茶,终悟出"佛法存于茶汤"之里,即:佛法并非什么特殊别的形式,它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。对茶人来说,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。这就是"茶禅一味"的境界。村田珠光从一休处得到了圆悟的墨宝以后,把它作为茶道的最高宝物,人们走进茶室时,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,表示敬意。由此珠光被尊为日本茶道的开山,茶道与禅宗之间成立了正式的法嗣关系。
  此类资料尚多,恕不一一赘引。纵览史料,大都说明珠光得圆悟墨迹而悟"茶禅一味",圆悟墨宝实为日本茶道之发轫。(资料来源:中国名茶网.公司http://www.zgmcw.cn/
  4、《碧岩录》的禅宗理念被奉为日本茶道之魂
  日本茶道的人文思想背境为佛教,其理念核心为"禅宗"。日本哲学家、思想家久松真一先生认为,这是从思想领域里给予茶道最高的意义。出自湖南夹山的《碧岩录》,作为中国禅宗的神髓,不能不深深感染日本茶道,极大的升华日本茶道的内涵,试列举几个方面简述之。

  4.1"物我两忘"的茶道境界
  日本茶道,要求茶人走进茶室,要进入一种"梵我一如,能所皆忘"的"了悟"境地。"能"指主观,"所"指客观。这种"心无一物"的境界,就是佛禅的所谓"过中三昧",就是"茶禅一味"追求的最高境地。《碧岩录》中的这种禅哲理念一脉相贯,处处体现。如书中第13则"银碗盛雪",第40则"花如梦",第80则"急水上打球"等等。且看其中第46则:天下雨时,镜清大师问弟子:"外面是什么声音?"弟子回答:"下雨声。"镜清斥之为"追求俗物"。他认为,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铺天盖地的雨声中,雨即我,我即雨,物我玄会,无分雨我,才能进到"真人,真如"之境。心处于"无"即开悟,开悟则观花为花,抚木为木,花外无我,我外无木。对一个茶人来说,端起茶杯则身为茶杯,品饮茶汤则心在茶汤,要永远处于"不持一物"的"无"的悟境之中。圆悟大师高度赞赏这种夹山茶禅的"三昧"境界:"碧岩不离此处,此处不离碧岩。摄大千于毫端,融芥尘于刹海。""此处"指"茶禅境地","毫端",茶也;"刹海",禅也。茶禅者观视世界万物,要彻底摆脱粘着之性,执妄之情,涵容大千世界的芥尘万物,则"青青翠竹,尽是法身;郁郁黄花,无非般若。"
  日本茶道著名的"和敬清寂"四谛便是以禅宗这种"无"为主体而形成的,它们是由"无"派生出的四种有形的现象。村田珠光在他著名的《一纸文书》中讲道:茶道最忌自高自大,偏执私心,茶人如果"不以心为师",就能成为驾驭"私心"的主人,就会"不持一物",一切都将显得那么优美、从容、宁静、祥和,无纷烦之惊扰,有亲和之谐乐。"四谛"的智光之源,可追溯到村田珠光。当将军义政问珠光何为"茶道大意"时,珠光讲道:"人入茶室,外却人我之相,内蓄柔和之德,至交接相互间,谨兮敬兮清兮寂兮,卒以至天下泰平。"珠光为茶道所确立的这种指南,一直为其后继者们所奉行,到今天仍然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。

  4.2"平常心是道"的"心中一则"
  圆悟出自禅门临济宗,临济奉行"平常心是道"。临济义玄禅师云:"佛法无用功处,只是平常无事。"《碧岩录》第二则垂示:"至道无难,唯嫌抉择"。日本秋月龙珉对此解释说:"追求至道大禅,处处是路,路在这里也在那里。我们原本就活在道中,行在路上,而处处皆禅,只要我们拉开心眼体会它。"这种生活中 "处处皆禅"、"平常心是道"的理念,即日本茶道的"心中一则"。茶人们通过多年修炼悟茶道本意,就是为了锤炼这"心中一则",即千利休所总结的:"须知茶道无非是烧水点茶"。禅家茶人与常人一样同是日常生活,但行日常之事却不被事所滞累。"终日吃饭,未曾咬着一粒米;终日行,未曾踏着一片地。终日不离一切事,不被诸境惑。"中国禅宗与日本茶道的高明之处,便是使日常生活与哲理化同步出现,让人们在自自在在、平平常常的人世生活中,保持一种清纯的心态,借助茶事体验佛性,喝进大自然的精英,净心自悟,生发禅意,获得洗尘心、涤心源、除烦襟、脱世缘的超越感。圆悟禅师云:"了却平常心是道,饥来吃饭困来眠。"一切任运随缘,不执着,不妄求,听信自在自然,佛法就在身边。基于此,珠光开日本草庵茶风,让饮茶从贵族、寺庙中解放出来,变成普通民众所能接受的日常生活中的雅事。传至利休,达于极盈,风靡全日本。在圆悟启迪下的村田珠光、千利休等大师也因之而名垂史册。(资料来源:中国名茶网.公司http://www.zgmcw.cn/
  4.3"日日是好日"理念
  日本茶道另一则重要理念"日日是好日",也可在《碧岩录》找到它的端源:第6则云:云门宗之主文偃禅师问众僧道:"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之前如何,我只问十五日之后如何?"随即又自答道:"日日是好日。"圆悟评唱说:"这句话可以贯古今。"日本茶道中,珠光首倡"禅悦"之说,强调:"一味清静,法喜禅悦。"在品茗参禅中除去烦恼,拂却尘芥,将这种解脱的喜悦纯化为平静无欲,澄彻空明的心态,谓之"禅悦",进入"禅悦",便会体验到"日日是好日",所谓"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"《碧岩录》第34则云:长沙和尚一日到山中漫步,徒问去哪里,答曰:"去随芳草,归逐落花。"长沙和尚以漫步喻人生,去来自适自在,则无时无处而不乐。日本茶人十分欣赏《碧岩录》展示给他们的这种人生天籁,并努力实践,力图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,无论自己的身边发生了什么事,都要认真地,不慌不忙地点好每一碗茶,在一次又一次的茶事之中体验"日日是好日,夜夜是良宵"的茶禅境界。夹山茶禅文化正是以这样一张迷人的笑脸,令岛国倾折而征服大和人心的。(资料来源:中国名茶网.公司http://www.zgmcw.cn/) 
 
 
  【作者小传】  雷建生,男,1938年10月生,湖南省石门县人。大学本科文化,中学语文高级教师。曾住石门一中常务副校长,石门县中学语文教研会理事长,湖南省作文教研中心研究员,省中学作文教材编写组成员。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研论文40多篇,主编或参与编写教学专著5部,两次荣获全国作文教学"园丁奖"。业余从事文学创作,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多件。1962年所写新诗《山上人家》获省青年文学创作二等奖,《咏壶瓶山》(七律)被选刻于中国常德诗墙。

信息来源:356884.com管理员 | 责任编辑:356884.com管理员